更多 >映像郑航

近期热点


【创青春】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访“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新锐:轻质高强电磁防护新材料”项目团队

时间:2018年11月15日  作者:新闻中心 董佳敏  编辑:韩力  点击:

“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使用这种薄膜型的吸波材料,可以有效防止内部的干扰和放射。随着电磁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市场对电磁防护材料的需求显得愈发强烈,并且它还能够提高现代国防的电子对抗、战场生存和军事突防能力。”“新锐:轻质高强电磁防护新材料”项目指导老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郭晓琴介绍说,“作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10月16日,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厦门大学落下帷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郭晓琴和白中义指导的“新锐:轻质高强电磁防护新材料”项目荣获国赛铜奖,是历年来我校在本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厚积薄发:以科技创新助力新业态形成

“早在2008年,在张锐教授的指导下,我们组织材料学科的学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低年级本科生进实验室,二是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小组。”郭晓琴介绍说,“十年来,材料学科的创新小组获奖成果逐步从校级走向省级,再到今年材料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主持的两项国家级铜奖,这一切离不开良好的开端和执着的追求。”

2009年,郭晓琴萌发了组建学生团队研发电磁防护材料的想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课题组近两年才成功制备出优良的电磁防护材料。“材料制备不易,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实验,进行对比选择出其中性能最好的材料。由于在实验室没办法批量生产,所以每一次制备材料获得的量是比较少的,需要很多次重复制备。”项目团队的负责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王梦桐说,“从开始着手做实验到最终选出最优良的材料,是在我大一到大二的时候。”

郭晓琴提到,“市场上销售的电磁防护产品虽然种类丰富,但单一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宽、轻、薄、强的关键特性,而我们研发的材料是基于石墨烯的优良特性进行创新,较同类产品具有吸波能力强、吸波频段宽、吸波层厚度薄、成本低、环保等优点,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电磁防护材料的要求。”

另外,作为电磁保护材料研发项目,该项目也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项目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从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模拟设计来开展,同时还采用线上网络销售和线下项目直销两种渠道并举的方式来销售产品。”一个想法变成一个项目,项目又带动生产,最终助力一个新业态的形成。“电磁防护新材料在国防、工业、民生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销售对象是电磁防护材料衍生产品的生产商,目标锁定为河南省及周边的手机(电脑)材料生产、电磁波防护服与电磁防护材料这三个行业。”郭晓琴说,“未来我们将积极与军工单位合作,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并将不断努力,希望能发展成为我国电磁防护材料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3月份启动以来,全国共有2200多所高校的265万名学生、64万个项目报名参赛,我校在经历层层选拔之后,最终拿到国赛铜奖。“奖项揭晓之时,恰逢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小组进校视察,专家组组长纪志成高度评价说‘郑州航院能在国赛上取得两项铜奖,这个成绩很了不起。’”白中义说。

披荆斩棘:奋斗永不停止

在国赛中摘得铜奖并非偶然,一项成就的背后不是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着整个团队的心血投入,也有着不曾言弃的坚持。

“起初我们的团队只有4、 5个人,并且几个同学还都是材料成型专业的,根本没有会计和市场营销这方面的经验,后来在学校以及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专业知识过硬的会计以及营销的同学,有了完整的团队,我们的项目才得以继续进行下去,”王梦桐说。

项目初期,王梦桐以及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着手进行材料制备以及相对应的指标检测。“因为制备材料的实验器材、药品以及检测器材等都是在南校区,我们团队骨干成员从大一开始,每周周末都会去南校区做实验。”

到了项目中期,团队成员开始进行计划书、PPT的编辑制作,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讨论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每次出现问题,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会积极给出自己的建议,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项目最初在省赛的排名并不是很靠前,这种压力,团队成员都始终应对。王梦桐回忆说,“白天参加比赛,晚上回到宾馆就一遍一遍地讨论、演练,不断润色、打磨项目,最终入围小组前十,继而拿到了国赛铜奖。”

“郭院长、白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对我们的项目一直十分关注,白老师一直不断给我们做基础培训,让我们一点点成长,进入省赛后,郭院长一直放心不下我们,在给我们补充更专业的知识的同时,也指导我们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演讲水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校赛,到省赛,最后到国赛,一次次检测材料,一遍遍讨论修改,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守得梦想开花。

谈及获奖后的心情,郭晓琴说:“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深感与全国差距很大,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停止脚步,下一步应该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凝心聚力:专注于团队发展

团队精神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点,王梦桐也深有感触,“从项目初期的材料制备以及相对应的指标检测,到后期参加比赛,我们大家一直秉承团结一致、共同进退的团队精神,一直以团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来解决共同的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讨论,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法。”

项目团队的主要成员都来自于我校航空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2008年实验室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学生的发展、团队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凝心聚力谋发展。”这是她始终坚持的理念,“我们建立起选拔大一学生进实验室,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选拔组建创新小组的这种模式,强调协作和传承,确保良性发展。”

其中,白中义也是这样一路走来。2011年,白中义考入我校材料成型机控制工程专业,大一就被选拔进入实验室,大三成为小组骨干,大四毕业设计和研究生阶段一直围绕该方向进行科学研究,现在他在重点实验室任教,同时也是创新小组的指导教师。白中义回忆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对科研很感兴趣,大学时期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室的经历,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

郭晓琴提到,“白老师当年以高于分数线66分的成绩坚定的考上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后来留校任教,在科研、教学方面都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成为我们团队的骨干人员。”

曾在我校就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梁鹿阳,现在是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郭晓琴说,“实验室就是我们团队的营盘,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在不断地成长发展后,又带给实验室里新的成员以指导和帮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不断地发展,团队也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生命中总有这样一种追逐,饱含热情,永不倦怠。在所有的人生际遇中,胸怀梦想的人总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捕获属于自己的隽秀永恒。对于所有的团队成员来说,“互联网+”大赛既是求胜的赛场,又是成长的路径,更是展示的舞台。他们收获了国赛铜奖,这不仅是对他们成果的肯定,更是一份为校争光的荣誉感,也是探索真知、科技报国之路的一种探索。国赛铜奖不是终点,未来,他们将以更昂扬的斗志踏上新征程,实现更高的理想。

2018年11月15日  校内新闻

上一条:【郑发生】清新早晨作骄阳 相约进步共成长——记物流学院“习惯养成计划”
下一条:未来长空,因你出众:我校首届航空嘉年华隆重开幕

关闭

大学路校区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 邮政编码:450015
龙子湖校区地址: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文苑西路15号 邮政编码:450046
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新闻中心维护
建议浏览器使用IE7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