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映像郑航

近期热点


新时代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时间:2025年07月01日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李亚培 庄义辉 周梦菲 文 外国语学院 图  编辑:新闻中心 邓彦雯  点击:

6月27日至28日,新时代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我校举办。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艾帆,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加民,副校长刘兆瑜,河南省翻译协会会长郭俊峰出席研讨会。

会议由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河南省翻译协会指导,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鼎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协办。会议聚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的交叉融合、学科建设、理论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等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智库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开幕式上,刘兆瑜致欢迎词,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回顾了学校近年来在支撑国家航空航天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外国语学院在语言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给予肯定。刘兆瑜强调,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期待与会专家深入交流,共同为推动新时代国际传播贡献智慧。

艾帆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工作肩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使命。他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发挥学科平台优势,为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张加民表示,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天然契合、互促共生,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希望通过研讨会,各方能够凝聚学术共识、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探索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效路径。

郭俊峰强调,应着力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协同发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语言服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研讨会共设12场主旨报告,专家们围绕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实践路径与跨学科融合,以及外语学科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等作交流分享,为推动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的交叉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郭英剑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区域国别研究院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张蔚磊教授先后作报告。他们认为,区域国别学作为新设立的一级学科,必须走跨学科融合之路,汇聚历史、经济、政治、法律、语言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资源,构建问题导向的学术共同体,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是会议热议的焦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影响下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式与路径。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井、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高教事业部解决方案高级经理曹群介绍了YiSight系统和数智化平台等以大模型赋能的数据平台在多语种舆情采集、知识构建、动态追踪、智能生成等方面的应用。

在理论与实践互动层面,多个报告展现了区域国别研究的鲜活样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大学全球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战教授介绍了“大金砖”机制的兴起,认为该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合作与全球南方话语体系塑造的重要契机。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明星教授的报告将区域研究置于全球格局重构背景下展开,强调中国应从大国外交视角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效能。黑龙江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执行院长吴承义教授讲述了黑龙江大学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历程,分享了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经验。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张成平通过对非洲西部的地缘政治与资源民族主义的剖析,探讨区域研究如何回应现实世界的剧烈变化。我校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教授介绍了国内外低空经济发展态势,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融合研究提供务实的内容和视角。

专家们认为,外语学科应在区域国别学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与支撑性作用,不仅为区域研究提供语言和文化理解的工具,也应主动融入国家对外传播体系,成为国际传播的先锋力量。

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会。

2025年07月01日  校内新闻


下一条:我校承办河南省运筹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

关闭

大学路校区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 邮政编码:450015
龙子湖校区地址: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文苑西路15号 邮政编码:450046
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新闻中心维护
建议浏览器使用IE7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