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兴发,男,中共党员,1935年5月出生于江苏吴江,先后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核工业部九院,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81年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作,2000年退休,时任教授。
“立志做党的人,为党贡献一辈子。”在孟兴发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
“我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申请入党的,现在已经有65年的党龄了。”孟兴发回忆说,“当年家里条件不是太好,是党培养了我到清华学习,所以我心存感恩,萌生了要为党工作一辈子的想法。”此后,孟兴发便一门心思扎根核物理学习。那时的孟兴发,还不知道24岁刚毕业的他,将会被分配到研制原子弹的基地工作,开始走上报国之路……
回想起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时,孟兴发说:“当时50年末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有同一颗心,那就是要把中国的原子弹做强,然后在世界上树立大国地位。”
当时研制原子弹的基地主要是在北京和青海,他们需要来回辗转。青海环境恶劣,寸草不生。雪上加霜的是,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老一辈航天人所使用的设备、技术等相对落后。“当时中国没有计算机,我们只能靠计算器和人工计算。”孟兴发说,“当时我们不称它为‘原子弹’,而是叫它‘争气弹’,就是想争一口气把它造成,不让自己的祖国受他人欺负。”
孟兴发回忆,就这样,几十位科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研究、实验,直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刻,被全世界所看见,他们的内心无比的激动和兴奋。
“我记得和我们一起共事的有11位科学家,邓稼先是理论部的创始人,我们是在他的领导下来研究原子弹。” 孟兴发说,“这整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我想强调的是,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我们是靠着‘两弹一星’精神,才能在短的时间里,把原子弹和氢弹都研制成功。”
孟兴发认为 “两弹一星”精神首先是爱国精神。“当时中国没有核武器,国际地位不高,为了不受人欺负,我们上下一致抱着爱国心,要把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
其次,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年我们没什么优越条件,还要隐姓埋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相关工作信息,就连当时通信的地址都是代号,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孟兴发回忆说,那个人就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当时,他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国和我们搞核武器,那次他从青海到北京汇报工作,为了赶时间坐了飞机,最后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但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这件事情很让人感动,他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资料,这就是奉献精神。”
再者,就是要有自力更生的探索精神。“因为整个原子弹研制的过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从理论研究,到实验,到实际再到生产,这其中所需的原理和技术都是非常科学和尖端的,而且我们当时手头里没什么资料,只能靠自己钻研。此外,要有团结一致精神,原子弹的研制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尽管研发过程中有困难,但我国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能够克服短板,把原子弹造成。” 孟兴发说。
作为一个老党员,孟兴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尽管已退休多年,但他始终心系学校,积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孟兴发用自己的方式为学校为国家发光发热,是我校青年一辈学习的榜样。
“愿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教育能够发展地更加有力量,培养出更多的尖端人才,祖国建设地更加强大。” 对于即将到来的建党100周年,孟兴发表达了对党最真挚的祝愿。